孔子学院亮相2022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举办系列活动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2-10-30浏览次数:265

当地时间20221018日,第74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德国法兰克福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法兰克福书展起源于1949年,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本届书展持续至23日,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参展商带着最新各类出版物前来参展,吸引了近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本届书展的主宾国是西班牙,精美的西班牙绘画作品在户外广场上闪亮登场。书展期间,围绕文学翻译、儿童读物、气候变化、非洲出版业发展等议题,举办了2000多场相关研讨活动,还展示了播客、有声读物等媒体发展趋势。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聚焦翻译主题,强调翻译对于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的重要作用。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主席卡琳·施密特-弗里德里希斯(Karin Schmidt-Friderichs)指出: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和故事展会,同时也是一个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活动。


法兰克福书展广场


促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也正是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宗旨之一,与往年一样,今年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在教育文化展厅显要位置上精心布置了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展台,还增设了现场书法展示环节,吸引了大批来自德国各地及欧洲其他国家观众前来观赏、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还邀请多名中德文学专家学者、译者以及德国知名出版社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及线下读书会和研讨活动。


孔子学院展台上的书法展示活动吸引大批观众


1019日下午,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以现场与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进行了第一场活动:中国科幻小说及其翻译——编辑塞巴斯蒂安·皮尔林(Sebastian Pirling)与译者马克·赫尔曼博士(Marc Hermann)的对话。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关注,当然也在德国广受欢迎。在他之后,陈秋凡、郝景芳等年轻作家也声名鹊起。与会嘉宾探讨了这种成功的背后的原因,中国科幻小说究竟有多中国”,以及如何翻译中国科幻作品等问题,并从出版、汉学和翻译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王金康即将出版的小说《殖民地》也受到特别关注。


编辑塞巴斯蒂安皮尔林与译者马克赫尔曼就中国科幻小说进行对话


1020日下午,孔子学院在会展中心Brillanz研讨室线上及线下连续举办了两场文学研讨活动。第一场为北京作家石一枫就其作品《最为陌生的熟悉:当代中国的编年史》与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杨治宜进行对话。他们讨论了三年疫情对创作的影响,作家应该如何回归现实主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记录疫情下城市和社会生活的改变。石一枫谈到全人类对疫情的心态变化过程,表示作家不能只做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是要尽量从各个层面考虑到各阶层人民的看法,也不能限于单纯描写,应多调查研究思考,特别需要谨慎思考,写出社会变化内部的逻辑机理。杨教授还就他的作品《心灵奇旅》提出关于心理、信仰和宗教的问题。


杨治宜教授和作家石一枫先生对话

  

第二场活动为孔子学院德方院长与著名作家冯骥才和译者凯瑟琳·博德(Kathrin Bode)的开展对话。集作家与画家为一身的冯老先生不光致力于文学创作,也是天津地域传统文化专家,他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和文化遗产拯救工作。冯骥才新著《俗世奇人全本》德语版的面世,会让更多德国读者了解他和他笔下二十世纪初的津门传奇人物。谈到该书的创作初衷,他说他热爱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天津,热爱这座城市独特的个性以及集体性格。书中的人物形象是他从小就熟悉的角色,在创造过程中,这些奇人的形象争前恐后跃入他的脑海,如电影画面一样栩栩如生。全书共54个故事,181组分3组完成。巧合的是,译者凯瑟琳·博德在天津生活多年,她同样热爱天津这座城市,感受到它的地方性格,虽然这里经济不是特别发达,但是人民热衷于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调剂生活,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也被社会推崇,普通人不但尽力活下来,还活得生气勃勃。


与作家冯骥才先生对话


1021日的两场活动都在会展中心的法兰克福书展演播室里进行。首先是金庸《射雕英雄传》读书会,德译本译者卡琳·贝茨(Karin Betz)接受孔子学院德方院长访谈。已故香港作家金庸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德国却鲜为人知。随着他的《射雕英雄传》德文版的问世,他的小说逐渐被德国读者所关注,目前该作品的德译本出版了四卷。译者卡琳·贝茨认为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其文学价值可与托尔金的《指环王》相提并论,是一部奇幻、充满趣味的武侠小说,它还展现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的精彩,兼具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娱乐性。金庸笔下真正的英雄并不滥杀无辜,他的武侠世界里更多的强调人性、道德和传统价值观。译者也谈到翻译上的困难,原著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结合了近代和现代的语言方式,她在翻译上也尽量使用那个时代的德语表达。同时因为小说中的很多内容和描写对德国读者来说是非常陌生和新奇,所以需要在很多地方进行详细的备注解释。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读书会


当日第二场活动是与作家弗兰克·西伦(Frank Sieren)的对话,这位德国著名的记者、畅销书作家和纪录片制片人也是德国最著名的中国专家之一。弗兰克·西伦自1994年以来一直住在北京,时间比任何其他西方商业报刊记者都长,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崛起。在此其间他也出版了多本畅销书,如近期出版的《未来?中国!》和《深圳》等。在今年法兰克服书展上他介绍了其新书《在中国的家》。新著介绍了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其中一些人甚至已经生活了几十年。这些人主要因工作原因居住在中国,而且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比最初计划的要长。远离家乡的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要进行思想角度的调整,在中国他们是德国文化的代表,这个角色使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国人为何有与德国人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他们见证了这个时代一个新的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力量,这必将影响和决定着欧洲的未来,同时,他们认为德国可以从这个推动全球化的大国身上学到很多经验并从中受益。


弗兰克·西伦在会展中心演播厅里介绍新著《在中国的家》


1022日晚,在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同步进行了线上线下文学交流会:译者玛雅林能曼(Majia Linnemann)解读路内的《慈悲》。汉学家玛雅林能曼在北京生活了14年,曾担任奥地利对外贸易办公室开办的《中国新闻》主编和歌德德中文化网络主编等职务。2020 年她编写了《后事——中国的死亡与葬礼文化》一书。今年秋季她又翻译了中国作家路内的小说《慈悲》,该作品的翻译纳入多元文化计划,受联邦文化和媒体基金的赞助。

  

《慈悲》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环境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水生的一生,译者谈到,选择翻译该作品是因为在歌德学院组织的一次翻译比赛读到其中一页,然后被其内容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特别触动译者的是主人公那种面对一切生活艰难都不抱怨不放弃也不让自己被打倒,默默地坚持生活下去的人生态度。


孔子学院内举办路内《慈悲》读书会


最后一场读书活动于1023日中午在位于会展中心三号厅“读书岛”举行,由德国龙屋出版社(Drachenhaus)主编诺拉弗里施(Nora Frisch)与《星海之旅》作家马库斯·宾哈默(Markus Bindhammer)展开对话。近十多年来马库斯·宾哈默作为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在中国工作,通过参加谷歌公司组织的一次月球太空知识竞赛,他对中国航天有了不少了解。他创作的《星海之旅》这本漫画小说是关于一个农民女儿李静的故事,她从小梦想去太空旅行,长大后她排除一切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接受艰苦培训最终成为一名航天员。在访谈里作者表示,接触中国航天科技让他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为中国迅速发展的航天事业所折服,感叹中国的科技已发展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在会展中心三号厅举办《星海之旅》读书会


《星海之旅》封面


1023日傍晚,为期5天的本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落下了帷幕,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举办的展示活动以及线上线下中国文学作品研讨和对话交流活动也圆满结束。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无疑为孔子学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展示平台,一年一度的书展是孔子学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孔院最繁忙、活动最密集的时期,孔院的全体员工通过周密细致的策划和团队分工协作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书展活动任务,从而再次向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读者和观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艺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