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就在德中国留学生心理及生活状况举行专家讲座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2-11-24浏览次数:134

当地时间20221117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组织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留德学生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的讲座,邀请社会研究学家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Ulrich Sollmann)围绕在德中国留学生心理和生活状态展开探讨。本次活动继续采用现场和在线同步进行的方式。


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在过去四十多年来和不同的个人、公司、组织、媒体和政治家开展过合作,他推行紧密结合实践的心理治疗,向企业高管、经理和政治家提供心理方面的专业咨询和培训。他不光积极发表演讲,还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近十年来他多次到访中国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工作。



在德中国留学生是除了欧盟成员国留学生以外最大的学生群体。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通过各种渠道(如大学和中国大使馆等)获悉,一方面大部分机构对这些留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许多中国留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事实上很多中国留学生因文化不同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生活压力。


两年来,他的德中项目团队一直在密切关注和研究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后,团队制定出了旨在促进中国留学生发展的指南并将其分发到大学、大使馆和其他相关团体。


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在报告里简要介绍了该研究的第一批结果,另外他也用在中国的个人经历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德国教育者理解中国学生和他们之前在中国的日常生活经历,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他首先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到中国时的紧张及曾做出过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这都是由于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而导致的。然后,他谈到如何在中国大使馆和德国DAAD及外交部支持下开始这个项目以及初期的基本考虑点,如从两国的视角观察,坚持跨文化的视角,避免匆忙下定义,大量搜索问题再分析,通过行为研究方法、定型和定量方法,不断多方交流经验等。


他谈到三种文化交流模式,即跨文化知识、社会认同和应用为导向;感知多元文化规则、心理认同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及跨文化的文化参与、凝聚力、情感共鸣和多重身份等。其项目中心议题包含学生的生活方式、身份认同感、集体体验、大学环境、日常生活作为实践经验、接触外国社会和文化、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作为中国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在报告里提到,在德中国留学生普遍压力较大,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过少,课后基本上就是和国内的家人视频,向父母汇报学业情况。生活上的适应能力也不足,在德国吃不到中国菜,很多中国留学生不像德国学生有做饭的习惯,吃不好使身体健康受影响,这些都导致孤单和思乡,更加重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情况严重的学生甚至会中断学业直接回国。


报告的最后他谈到几点经验: 在一个灵活的、混合文化的、有活力的团队中,至关重要的是熟悉程序,接受异国生活方式,从不同角度理解新的学习及研究方法,学会处理在沟通中遇到的障碍,积极参与、激励并适时自我反省,以开放的心态克服隐式、显式的社交困境,学会共情、跨文化碰撞。



报告结束后,大家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线上和在场的听众发表了听后感,提出了不少问题,大家深入讨论了文化差异中的一些细节及如何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乌尔里希索尔曼博士指出,中国人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他们愿意了解很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并从中学习,反之很多西方国家不够了解中国,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加深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