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汉字教学培训讲座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321日,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葛亮为当地汉语教师、孔院教师作题为《便宜之法与底层逻辑——汉字教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问题》的汉字教学讲座,探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理念与路径的更新。



葛老师首先从常见的汉字教学中的一些便宜之法入手,比如汉字教学的一些偏旁说法、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六书”的汉字构形和 “甲骨、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的汉字演变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便宜之法。而如何破除这些便宜之法并认识到这些说法背后的底层逻辑则是汉语教师需要厘清的要务。

 

葛老师指出,汉字在创造时是表意、表音、记号这三种符号兼用的,而在使用时各个符号的性质又发生了转变,并且汉字体系一旦形成之后,表意字的比例就急剧下降。因为在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语言里,画不出来的始终是大多数。比如“古”“今”二字,都不是表意字。他们在创造之初,是“固”“噤”,都不是如今使用时的意思,在使用时反而是表音的。



关于汉字的构形,有大家最熟识的“六书”说,也有简化为表意、假借、形声的“三书”说,甚或有更为简化的“有声、无声”的“二书”说。葛老师介绍,“六书”原先与“九数”在《周礼》中并提,或为六十干支表,作为一种儿童学习科目,与如今我们所知的“六书”相去甚远。而汉字在造字之初是多种手段并用的,后人经过推演总结出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手段,并套用了“六书”的帽子。不过,葛老师指出,根据他个人经验,作为汉语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对汉字构件拆分到最小单位即可,不必纠结于“几书”的构字方法。

 

而关于汉字字形的线性发展之说,葛老师更是言明,这存在着极大的幸存者偏差。古人使用的文字载体并不等同于目前可见的古代文字载体。一般地说,商代甲骨文为主、西周春秋金文为主、战国到东汉以前以简帛为主,东汉出现纸张这一重要载体,而宋代印刷技术开始发展。但是每个时期,很多载体可能是并存的,他们并非“父子”关系,而应是“兄弟”关系。关于汉字的“书体”,作为汉语教师,应从“铸刻与手写”、“正与俗”、“繁与简”三个方面出发来认识,即每个朝代的文字都有铸刻与手写的文字,基于文字使用的目的或者载体的不同而做出不同选择。因而,葛老师最后总结称,汉字字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而在教学中,只要把汉字进行不同朝代的划分即可。



此次培训讲座为当地教师和孔院教师的汉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也对汉字的底层逻辑、繁简字教学等概念进行了探讨,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也将一如既往地为当地汉语教师举行相关教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