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News

  • 当掌声在豫园回荡、二十位少年在舞台上尽情绽放才华的那一刻, “Show me China” 才艺大赛成为这个深秋最绚烂的记忆。 11月15日,由汉堡孔子学院联合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及汉堡市议会举办的“Show me China”才艺大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然而,对于那一天在舞台上闪耀的二十位青少年而言,精彩从他们踏上舞台的那一刻便已开始。一场秋日绽放的文化盛宴 尽管室外已是深秋,汉堡豫园却暖意盈盈。活动伊始,汉堡孔子学院以热情洋溢的开场欢迎来宾。随后,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金松宝发表致辞,不仅鼓励孩子们继续探索中国文化,更诚挚邀请他们未来亲自踏上中国土地,亲历文化之美。来自汉堡市议会的礼宾司司长 Marco Wiesner同样出席并带来了真挚的鼓励。与他共同组成评审团队的还有中国驻汉堡总领馆的教育领事殷丛丛以及曾担任2024年“汉语桥”德国赛区比赛评委的汉堡音乐学院的 Andreas Stier教授。青春舞台:勇气、优雅与自信 为了让比赛公平,本次比赛设置了三个年龄组别。最年轻的6至9岁组选手率先登场,是全场最勇敢的“主角”,稚嫩却坚定,紧张却投入——他们的歌声、诗句与琴音,
  •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应邀出席世界中文大会,参加开幕式及全体会议,并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重要会议上发言,分享复旦经验。会议期间,陈志敏副校长专程走访了复旦大学及复旦-汉考创新研究基地展台,详细了解展台展示内容。同时,他与前来参会的复旦共建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亲切交流,就各孔子学院当前工作推进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深入探讨,凝聚发展共识。本次大会上,复旦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斩获多项荣誉,充分彰显了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效。其中,奥克兰孔子学院荣获“2025年度CTC优秀考点”和“2025孔子学院数字化应用与实践优秀案例”;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荣获“2025孔子学院数字化应用与实践优秀案例”;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荣获“2025孔子学院数字化应用与实践入围案例”。大会举办前夕,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
  • 一张照片看尽中国——这是德国汉学家韩伟木·舒特博士讲座的标题,成功点燃了众多人的好奇心。中国如此幅员辽阔、历史绵长、文化多元,真的能通过一张照片完整呈现吗?这样的照片究竟长什么样? 为探寻答案,11月9日晚众多来宾齐聚汉堡豫园,聆听了这位汉学与中国问题专家舒特博士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舒特博士展示了他多年前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他回忆道,当时只是随手按下快门,后来才惊觉这张纪念照片中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密码——看似寻常的物件背后,沉淀着深厚的历史脉络。照片上展示了二十多件物品,大致可以分为名人、孩童、陶艺、风水、文房四宝、护身符、宗教和音乐八大类。舒特博士向观众逐一解析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阐释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并巧妙将它们与现代中国串联。例如,他讲述了“石敢当”的故事。“石敢当”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一种镇宅辟邪之物,通常是一块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或石柱,被立在房屋的门口、墙角、巷口、桥梁等冲要之处,用以驱除邪灵、抵挡煞气。中国人至今仍相信其庇护之力,而这对于德国观众来说无疑是非常新鲜有趣的。再如,舒特博士向德国观众介绍了中国的“文房四宝”,并进
  • 2025年11月8日,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第十七届“中国与我”中文演讲比赛在热烈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次比赛由孔院教师管御辰与学生李诗灵共同主持,由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莹教授,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浩副教授及诺丁汉大学语言中心王乃霞博士共同担任评委。活动还吸引了众多观众到场观赛,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比赛伊始,陈莹院长致辞表示,“中国与我”不仅是一场语言竞赛,更是促进孔院学生学习中文,感悟中国文化的重要机会。她鼓励选手们以真诚之心讲述与中国的故事,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深化认知。 随后,11位选手依次登台。中级组7名、高级组4名参赛者围绕“中国与我”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展开精彩演讲:有人分享游历西安古迹、品尝中国美食的难忘旅程;有人细数学中文过程中的挫折与成长;还有人通过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分享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演讲之外,5位选手还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才艺展示——《青城山下白素贞》婉转悠扬,《月亮代表我的心》深情款款,吉他弹唱《勇气》青春洋溢,诗朗诵配以手工舞龙表演,更将传统节庆氛围带入现场,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经评委综合评定,Beth Hawkes(中级组)与M
  • 2025年11月7日,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为主题的汉语角活动。活动将传统工艺与语言文化学习有机融合,吸引了约50名中外师生积极参与。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领略中华美学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活动伊始,主持人耿一鸣为在场师生简要介绍了“宋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从宋代织造技艺的鼎盛时期,到当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生动勾勒出“宋锦”作为“锦绣之冠”的文化地位。随后,她以经典“宋锦”纹样为切入点,引导参与者观察“八达纹”“铜钱纹”“万字纹”等代表性图案,并围绕纹样的命名来源与文化寓意展开小组讨论与趣味问答。现场气氛热烈,各组成员积极协作,在辨识与解读中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纹样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动手体验环节,参与者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选择制作宋锦风铃或宋锦珍珠画。大家仔细裁剪、耐心拼贴,在亲手实践中近距离感受“宋锦”织造技艺的精湛与色彩搭配的典雅。一件件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创意的作品逐渐呈现,不少参与者都为能亲手触摸并创意使用中国宋锦而倍感欣喜,现场洋溢着专注投入与友好合作的愉悦氛围。本次汉语角以“宋锦”为文化纽带,不仅丰富了参与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
  • 在全球语言学习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语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愈发受到关注。近日,奥克兰孔子学院与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NZCC)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新一代对话:一门新语言,一种新生活”的网络圆桌论坛活动,邀请多位中文教师和各个领域的中文学习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文教学的动力、挑战与未来方向。 与会教师们分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真切的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让学生从小接触中文至关重要。早期语言启蒙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更能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然地了解中国文化。一位教师分享道,她常对学生说:“中文并不难,只是不同。”这样的鼓励,成为许多孩子坚持学习的动力。 讨论中,校领导的支持被认为是中文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若学校高层重视并投入资源,语言项目就能稳步成长。教师们提到,奥克兰孔子学院今年组织的校长访华团,让教育领导者亲身感受现代中国的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推动中文教育的信心。 与会者还就人工智能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AI工具能有效辅助学习、提升效率,但真正的语言学习仍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文化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曾在新西兰任教的前

复旦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Confucius Institutes Co-establisbed by Fud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