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在爱丁堡讲述那个遥远的河南

发布者:万强发布时间:2018-09-09浏览次数:336


当地时间827日晚,在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和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的联合邀请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在贝里·吉福德拐角剧场(Baillie Gifford Corner Theatre)做了图书节的最后一场讲座,为历时半个多月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此次讲座主要围绕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日熄》(The Day the Sun Died)展开,该小说今年7月刚刚在英国翻译出版。在主持人莱斯莉·麦克道威尔(Lesley McDowell)的简短介绍后,阎连科用河南方言朗读了书中的片断。他在朗诵前告诉读者,河南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声音把大家带回到中国的古代。


当被问及不少西方评论认为这部小说是批评中国梦的时候,阎连科给予了明确的否定。他说自己的这部小说写的是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是对个人梦想的拷问,包括自己作为作家却江郎才尽的恐惧,这既是每写完一个故事后会因为找不到新的讲故事的方法而焦虑,也包括面对中国当代真实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荒诞性却无法表达的焦虑。当然他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权利,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永远处于误读之中。

阎连科作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闻名中国的作家,对怎么讲比讲什么更重要这一当代叙述理念有深刻地认识,因此在《日熄》中他选择了一个纯净甚至有点傻的孩子作为叙述者。但是他的儿童叙述者并不是传统的“天真叙述”,而是因为孩子的叙述往往无法判断真假,因此正揭示了当代叙述的困境。

有听众问到生长于乡村却生活在北京,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对他的故事的影响。阎连科回答说正是因为生活在北京,他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乡村,因此他也需要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北京。他笔下的家乡是他对世界的理解的浓缩,他希望把自己的村庄写成整个世界。之所以要立足于乡村,正是因为当他把全世界的荒诞故事都放入自己家乡的时候,他就获得了叙述的力量。

阎连科睿智且不乏幽默的回答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广泛共鸣,大家争相提问,座无虚席的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讲座结束后,很多听众到售书处购买英文版的《日熄》请阎连科签名留念。


                                                                           供稿:戴从容

                                                                           供图: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