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汉学研究项目成果发布及研讨活动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3-05-12浏览次数:55

2023  5  10 日是德国近现代著名汉学家、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系和中国研究所创始人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1873-1930)教授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此,54日,歌德大学汉学系和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由法兰克福孔子学院资助的汉学研究项目“卫礼贤手稿修订出版”成果发布会及卫礼贤作品学术研讨会。


当天发布的出版作品是卫礼贤于100年前(1923 年)创作而未曾正式发表过的中国唐诗翻译手稿,配有插图。本项目的出版物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本是卫礼贤选译的中德对照唐诗集,另一本则是卫礼贤翻译手稿的摹本,摹本另有套装典藏版发行。

  


新发布的卫礼贤手稿修订出版物



卫礼贤无疑是二十世纪初德中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主角,纪念并反思他提出的许多汉学概念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提出的“不仅要研究中国,还要和中国一起研究”(Nicht nur über China, sondern auch mit China zu forschen)的倡议和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借鉴、讨论的话题。


卫礼贤,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他曾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却将兴趣和精力投入到办教育、办医院的慈善事业,从而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在卫礼贤所作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移译,尤其是他在德国出版的德文版《易经》翻译使他享有盛誉。在晚晴儒学大师们的指导下他深入掌握了《易经》所具有的中国文化源渊、背景,使译本拥有广泛读者,至今已再版20多次,成为西方公认的权威版本,相继被转译成英、法、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多种文字,传遍整个西方世界。

  

当天的活动首先由马克斯韦伯基金会主席、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艾斯(Hans van Ess)发表主旨演讲。他谈到卫礼贤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德文在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他所使用的德语深受魏玛古典主义和圣经的影响,这虽然使译文与原文有一定的差异,却使德国人更容易理解。有趣的是,后来卫礼贤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他翻译的《易经》甚至被重新翻译成中文。今天,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珍贵的经验,例如,如何在中德之间架起桥梁,为跨文化理解做出贡献。

  

汉斯艾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接下来,汉学家们围绕着当天研讨会的主题展开了讨论:卫礼贤对中国经典诗歌的翻译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卫礼贤的例子是否有助于我们定义和重新定位德中文化关系?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除了汉斯艾斯教授以外,还有负责卫礼贤手稿编辑出版的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家韦荷雅(Dorothea Wippermann)教授、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米歇尔拉克纳(Michael Lackner)教授和柏林自由大学的朱利安诺特(Juliane Noth)教授,由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系杨治宜教授主持。


听众在翻阅新出版物

  

专家研讨结束后,听众纷纷走到展台上翻阅欣赏新出版的卫礼贤翻译作品,并在小型酒会中继续与专家们展开热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