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时间3月14日晚,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携手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德心理治疗学会名誉会长阿尔夫·格拉赫博士(Dr.Alf Gerlach)博士成功举办“健康中国系列讲座: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学在中国——一场意想不到的相遇”。讲座介绍了中国在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方面的发展,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咨询等。此次讲座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以及对中德健康体系感兴趣的公众的积极参与。
此次讲座的嘉宾格拉赫博士是一名社会学家、医学博士、心身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专家,出版过有关临床精神分析、文化精神分析及精神分析电影评论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客座教授,并凭借他对中国心理治疗事业的贡献于2009 年获得了上海市政府为外国专家颁发的“白玉兰”奖。
围绕讲座主题,格拉赫博士从自己90年代初访华的经历谈起,梳理了中国的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事业经历了从陌生到广泛应用的巨大变迁。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逐渐传入中国但随后由于社会和政策环境,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停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逐渐兴起。随着国际交流增加,中德、中法、中美等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相继成立,精神分析领域在中国实现回归。格拉赫博士等学者参与翻译弗洛伊德著作,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讲座中,格拉赫博士还分享了两个典型案例,以生动的方式展示了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实践成果。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心理治疗如何帮助来访者改善心理困扰,也揭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精神分析理论。
如今,中国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领域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普及,医院心理治疗科室的增加以及私人心理治疗师的增多等。与此同时,格拉赫博士也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挑战,例如 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缺乏,并探讨了以下新趋势: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与西方心理治疗方法结合,形成更具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咨询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精神动力学治疗的未来方向;国际合作的深化等。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及在线的观众们踊跃提问,涉及临床心理实践、心理动力学治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等多个话题。格拉赫博士耐心作答,与在场和在线的学者、心理学工作者及兴趣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