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校共建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访问贵阳孔学堂并作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讲座

发布者:孔办发布时间:2015-12-21浏览次数:206

1211-12日应贵阳孔学堂邀请,与我校共建的四所海外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悉尼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金杏,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姚载瑜,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王魏萌(Christina Werum-Wang),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陈健及我校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厉琳一行在结束了上海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后前往贵阳,访问了贵阳孔学堂。姚载瑜院长和王魏萌院长为孔学堂的听众作了主题为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讲座。

图一:王魏萌:正视差异,开展创造性活动,走向文化融合

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王魏萌,一名地地道道的德国人,曾留学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她以流利的中文,详实的数据资料,幽默风趣地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以此剖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视域下的文化差异。

王魏萌认为,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亦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在具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单纯的宣传中国文化,在德国当地人民中并没有形成极大的反响。而当我们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当地传统节日创造性地结合,让德国人在自己的民俗中感受中国文化,让中国人同时感受到德国文化,达到了很好的互动交流效果。” 王巍萌根据多年的跨文化交流经历讲到,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必须正视差异,积极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文化传播活起来。“孔子学院最终的目标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其他文化相互借鉴融合,最后走向和谐共荣。”

图二:姚载瑜:传播的不是脑中的知识,而是心中的文化

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姚载瑜,是一位华裔学者,一直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她从孔子的仁爱思想讲到不同地域虽然有着文化差异,但人类对人性与爱的理解却是相通的,文化交流的起点便是基于相通点。

姚载瑜认为,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一定是双向互动的。中国成语中的“将心比心”便说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基本方法:传播中国文化,在充分了解并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对方所需。“我们不能把文化如同商品一样硬推销给别人,而要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在相互沟通中寻求理解,实现文化共融。”姚载瑜还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人都是文化大使,一举一动都是文化传播。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不要认为只有汉语知识才是中国文化,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文化的表征。“我们传播的并非头脑里的知识,而是心中的文化与价值理念。”

图三:现场听众积极提问

讲座结束后,许多热心听众围绕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如何在当地开展活动,当地民众如何看待孔子学院等问题纷纷向两位孔子学院院长提问。姚载瑜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都有其独特性和实际情况。在奥克兰,当地人民对孔子学院持正面态度,认为孔子学院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王魏萌回应孔子学院如何开展活动问题,她说在法兰克福,我们会举办和参与许多跨文化活动,以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图四: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与现场听众的互动

院长们还参观了孔学堂一期的主要建筑并了解了孔学堂的主要功能,参观了今年7月才开园的“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被贵州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所吸引。金杏院长计划明年率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大学生访华团赴贵阳孔学堂,感受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魅力,感受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与独特。

(图/文主要来源:孔学堂网 田钰琳,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略作修改)

【文化链接】

贵阳孔学堂:http://www.kxtwz.com/

    2014717日,我校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其中与贵州省文明办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我校在贵阳孔学堂设立了中华文明研修基地——复旦大学(孔学堂)中华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