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晚,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健康中国”系列讲座: 《<易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基础》,主讲人为马尔特·冯·诺伊曼-科泽尔 (Malte von Neumann-Cosel) 博士。他长期致力于中西医思想比较研究,拥有西方医学背景及中医针灸、草药治疗的双重资质。诺伊曼-科泽尔博士自1998年起在美因茨开设传统中医诊所,并于2006年起系统研习《易经》,师从易学专家雷诺·凡·奥斯登 (René van Osten) 。其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使本次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
讲座伊始,诺伊曼-科泽尔博士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经典体系。他指出,《易经》自汉代以来始终位列群经之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也深刻塑造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结构。他强调,《易经》并非仅用于占卜,更体现出以“阴阳”为核心、强调动态平衡的宇宙观。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疾病治疗需追本溯源,调和阴阳。
讲座中,诺伊曼-科泽尔博士还引入了《圣经》和《古兰经》中关于宇宙起源的经典句段,并结合“太极生两仪”和“八卦演化图”,构建出中西宇宙观之间的对话。他借助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指出三画与六画构成的卦象不仅是抽象图形,更是跨文化的原型象征,储存着“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图式”,在潜意识层面对人类具有普遍影响力。为增强理解,他还展示了从云南的天主教堂,到欧洲中世纪教堂穹顶装饰图,再到瑞士CERN研究机构的建筑图样,指出这些视觉结构与太极八卦图在图式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显示出人类对宇宙秩序的共通理解。
诺伊曼-科泽尔博士还选取了“气”与“井”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汉字进行深入分析。“气”字上象气流、下象 “米”,体现了“无形生有形”的生命观,是中医学“调气养生”的思想根基。谈道第48卦“井”象征水源与制度,他结合字形演变,指出“井”不仅代表滋养、资源、稳定,也反映了古人将自然、社会与身体相联结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两个汉字的拆解与解释,听众得以一窥中华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哲理与医学智慧。
讲座最后,诺伊曼-科泽尔博士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示了《易经》如何与中医学实践结合。他以“坤卦”为例——六条阴爻,象征大地、承载、滋养——分析患者胃部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的状况,解释为“脾土受困、气机不展”,并从“坤”的象意出发,提出以温养脾胃、调和气机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他指出,卦象不仅是哲学符号,更可作为观察身体、理解病因、指导临床的诊断工具,是传统中医学中不可忽视的思维资源。
整场讲座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涵盖哲学、医学、心理学与符号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引导听众重新思考《易经》在当代实践医学与身心整合中的潜在价值。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表示深受启发,开启了对中华经典跨文化理解的新视野。
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本地听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德文化交流与多元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