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三角地区“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研讨会圆满落幕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0

2025 5 11 日,为期两天的长三角地区 “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圆满收官。本次研讨会以 “对话与共鸣:多元文明视角下的汉学研究” 为主题,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协办。活动吸引了长三角地区 5 所 “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项目合作高校,以及来自 18 个国家的 50 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和项目主管人员齐聚一堂,通过学术讲座、平行研讨、项目座谈三大板块,搭建起高端汉学研究交流平台。

5 10 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胡文华主持开幕式。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焱致辞。他代表复旦大学向莅临研讨会的嘉宾、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他强调,此次研讨会不仅是“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跨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思想盛会。陈校助鼓励博士生们珍惜这一难得的学术交流机遇,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中国研究的能力。他还期望各兄弟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新汉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汉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能。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致辞。他指出,“新汉学计划”是培育青年汉学人才、推动国际汉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次研讨会作为“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项目实施 12 年来,首次汇聚合作院校导师、项目主管与博士生的联合会议,对学问切磋、经验交流及项目优化意义深远。他向积极参与并支持项目的各合作院校、博士生导师、项目主管致以谢意,鼓励博士生们认真学习、潜心学术,开启深耕中国研究的汉学家之路。最后,他着重强调,“新汉学计划” 不仅是语言、文化、学术共同体,更是友谊、情感、命运共同体,期望各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坚守项目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定位,为汉学人才培养、国际汉学繁荣,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浙江大学2023级来华博士生Tungamirai Eric Mupona(米莱)、复旦大学2024级联培博士生Teresa Irigoyen-Lopez(莎莎)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刘成富教授分享了对“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培养的体会和见解。他提到,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历史悠久。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学在国际文化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但让世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依然任重道远。2013 年启动的“新汉学计划”整合多方资源,为青年学者搭建起学习与研究的优质平台,有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把握中国发展脉搏。他呼吁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Tungamirai Eric Mupona(米莱)和Teresa Irigoyen-Lopez(莎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来华留学经历和当前的学术研究进展,并表示,“新汉学计划” 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更让成为汉学家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此外,项目提供的田野调查机会,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维度,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他们期待通过导师的前沿讲座与专业点评,进一步完善中国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同时希望借此机会与同行建立联系,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探索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学术活动亮点纷呈。来自五所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代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白若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勇教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曹贤文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吴春相教授,分别带来了五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主题涵盖《外籍专家在中国的汉学研究之路》《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中非纪录片的汉学叙事 —— 以 <我到非洲去><90 后的中非情缘 > 为例》《明末至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学习中文的三种教育模式》《语言生态视野下概念层次的文化阐释》。除现场参会师生外,讲座还面向 “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项目全国 18 所合作高校的博士生开放线上直播,进一步扩大了学术讲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博士生平行研讨会分设人文和社科两个分会场,来自 5 所高校的 22 名博士生基于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汇报,内容涉及中文、历史、哲学、文博、新闻、人类学、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博士生导师们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和指导。通过与不同高校导师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博士生们不仅深入认识到自身研究的优势与不足,还从导师丰富的学术经验中汲取灵感,为完善研究明确了方向和路径。跨校交流打破了地域和学术壁垒,促进了研究资源的互通共享,进一步拓宽了博士生们的学术视野。

研讨会期间,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及项目主管人员座谈会有序开展,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参与讨论。座谈会上,各方围绕学习科研体验、项目参与及管理经验进行深入交流,针对现存挑战共商优化策略,为完善博士生培养指标体系建言献策。这些座谈不仅搭建起多方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经验共享与智慧汇聚,更为 “新汉学计划” 在人才培养、项目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精准方向指引,对提升项目质量、深化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推动汉学研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1日下午,研讨会顺利闭幕。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丁洁致辞。她代表复旦大学,向参与本次研讨会筹备、组织与交流的各合作高校、专家学者、博士生、志愿者及工作人员致以诚挚谢意。她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五场学术讲座紧扣汉学前沿议题,为博士生们开拓汉学研究新维度提供了重要启发;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们在平行研讨会上,将各自的文化视角融入汉学研究,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她强调,“新汉学计划” 构建起长三角地区兄弟高校紧密合作的平台,只有加强院校间协作,整合学术资源,共享培养经验,才能进一步提升 “新汉学计划” 的整体质量与区域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杨彪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 级联培博士生Sabigazina Saule(莎莲)在闭幕式上分别发言。

杨彪教授指出,“新汉学计划” 肩负着推动汉学研究国际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历史使命。项目不仅为博士生们搭建了广阔的学术平台,更通过跨学科交流与研究,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他对博士生们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保持对汉学研究的热情与执着,勇于探索新的学术领域与研究方法;二是注重跨学科学习交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投身汉学研究实践,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他表示,“新汉学计划” 将持续深化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汉学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并不断完善项目体系与培养机制,为博士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与研究资源。

Sabigazina Saule(莎莲)表示,“新汉学计划” 对国外从事汉语研究的学者意义重大。项目不仅提供了来华学习的宝贵机会和资源支持,还为学术研究资料搜集与开展提供便利,有效拓宽了研究视野,同时也让参与者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回顾本次研讨会,她表示导师们细致的点评让她收获满满,能够聆听知名教授的精彩报告、结识优秀同行,更是倍感荣幸。

本次长三角地区 “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研讨会既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活动不仅为 “新汉学计划” 师生构建了深度交流、合作共赢的优质平台,更依托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协同联动,凝聚起推动汉学研究发展的强大合力。未来,各方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化长三角地区 “新汉学计划” 合作院校间的合作共享,通过资源整合、经验互通,进一步提升项目学术质量与区域影响力,推动 “新汉学计划” 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