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举办读书会:《美丽的狐仙——中国志怪故事》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2-11-17浏览次数:141

德国当地时间202210111930分,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与法兰克福市萨克森豪森图书馆合作举办了一场读书会,邀请作者王民教授和两位译者日耳曼文学家弗兰茨·科尼希(Franz König)和历史学家费利克斯·温特(Felix Winter)来到现场,向慕名而来的听众介绍他们的新书:《美丽的狐仙——中国志怪故事》。


中国文学中鬼神志怪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讲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鬼怪的相遇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有的令人愉悦,有的是对现世辛辣的讽刺,其中也不乏美好的爱情传说,特别是在狐仙故事里。狐精的故事在中国志怪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志怪故事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且历时久远的一个重要题材门类。狐精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反映了一种内涵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部译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德译作品精选了其中的 21 个故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附后记中还解释了中国的鬼神世界,介绍了中国志怪故事的文化背景。


这本由中德三位学者合作整理翻译成德语的中国志怪故事集,出版后对德国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读书会上,两位译者更是从不同角度演绎了这些对德国读者来说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传说故事,使他们得以一窥中国鬼怪传说世界。

  


  

当天活动以一个中国结的故事开场,主持人向现场观众介绍了钟馗脸谱以及这个人物在中国鬼怪故事里的意义。整场活动主要由三个故事朗读构成:《遭惩处刘老堕畜道》,《沐皇恩钟馗除妖邪》和本书同名狐仙故事《因狐患耿生得佳偶》。每一个朗诵前,王民教授会用一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一段曲子,让现场观众先用音乐感受接下来要听到的故事中或喜或悲的气氛。在每一个故事朗读完后,作者们会进一步介绍这些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情节。

  

在一段悠扬的笛子演奏之后,弗兰茨·科尼希朗读了第一个故事《遭惩处刘老堕畜道》,故事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里人的再生和投胎,死了的人到了地府后,他们的一生会被评判。如果做的坏事很多,会受到各种折磨和惩罚,然后再下一次投生。故事主人公刘老的投生一次比一次差,分别成了不同的动物,但是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还是作为人重新投胎。地府的场景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比如官场上官僚的专制和普通百姓的艰难。德国中国两种文化中死亡和再生的异同,中国佛教里的八道轮回和基督教里的天堂地狱也被对比讨论。


 

接下来是少数民族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演奏,王民教授先介绍了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这段乐曲对应的是故事《沐皇恩钟馗除妖邪》。钟馗这个在中国鬼怪文化有特殊意义的角色妇孺皆知,与一般的传说人物不同,这个人物是活人死后变成的鬼,是受皇帝亲封游走于人间和地府,斩妖除魔、护佑人间平安的驱魔大神。其形象虽然是鬼,实则是人,是神,不仅有人的七情六欲,所做的事也是人间的事。钟馗作为亦鬼亦人亦神的形象,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人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最后王民教授给大家献上的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约有七千年历史的埙的演奏。埙质朴而苍凉的音色完美地契合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也引出了这次活动的压轴戏,第三个凄美的狐仙故事《因狐患耿生得佳偶》。作者介绍了在中国民间故事里各种动物如何修炼千年成人,特别是其中的狐仙,她们通常都以美丽的女性角色出现,具有道德的两面性。一方面男子会被她们所引诱,另一方面她们又因为受到男权的压迫而努力抗争。蒲松龄笔下的这些聪敏和温婉的狐仙形象大多为正面人物,代表了他对女性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追求,这些形象活灵活现,故事动人心弦。

  

  

活动最后部分是提问和讨论环节,现场观众发表了听后感并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为什么狐仙不愿意现形,宁可去死的悲剧结尾是否可以避免,男女狐仙的区别以及佛教里八道轮回的理论。其中更有不少的中德文化对比,比如狐仙故事里的让妖怪现形的镜子和德国格林童话里的魔镜,狐狸这个形象在不同文化里扮演的角色等等。由于观众互动非常积极,原定的活动结束时间只能一再推迟,读书会结束之后大家争相购买这本书,还幸运地获得了作者的签名。到场观众都表示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知识,收获非常大,特别感谢孔子学院在萨克森豪森图书馆举办有关中国的读书会,期待今后参加更多类似的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