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主办的第九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于7月4日至5日在法兰克福市辛德林根剧场(Haus Sindlingen)成功举行。本届戏剧节由戏剧工作坊、戏剧(曲)讲座与舞台演出三大板块构成,融合语言实践与舞台艺术,吸引了来自德国、比利时与中国的大学生戏剧社团及戏剧爱好者。大家以戏剧为媒,共话人类情感、社会观察与文化认同。
本届戏剧节最大的亮点是,孔子学院邀请来自黄梅戏之乡安庆市的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专程前来法兰克福参加戏剧节,他们为来自各地孔子学院的师生和德国当地民众献上了一场精美的黄梅戏表演,引起热烈反响。这也是中国黄梅戏首次登上德国的戏剧舞台,期间,该戏剧团利用本次访问机会也在法兰克福市中心广场开展了黄梅戏快闪展示活动。
在7月4日下午举行的戏剧工作坊中,自由职业表演艺术家高音符女士为前来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围绕“身体语言”展开了沉浸式训练,体验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融合。工作坊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戏剧表达力,更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7月5日上午,作为本届戏剧节核心活动之一,孔子学院邀请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一级演员韩再芬老师为大学生和在场观众提供了一场专家讲座:百年黄梅戏——从传统走向现代。韩老师从自身表演经历出发,结合音视频资料,系统讲解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当代创新,并分享了自己在传统戏曲创新与国际传播方面的思考,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她现场听众开展了积极的互动,并邀请学生上台体验黄梅戏表演,观众在韩老师亲授下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7月5日下午,令人期待的舞台表演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演出以《天仙配》“鹊桥”选段拉开序幕,七位仙女轻盈翻飞,演员每一个细腻的动作与神情都引发现场惊叹;紧接着,《夫妻观灯》通过诙谐生动的小戏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趣事,前排观众甚至情不自禁模仿戏中动作,一时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压轴的《女驸马》“状元府”片段由韩再芬院长亲自领衔,她以铿锵戏鼓与张扬的肢体语言演绎“女扮男装”的角色张力,将整个剧场的气氛推向高潮,掌声如潮,经久不息。
随后的学生社团演出部分涵盖了来自中德比三国的七部作品,风格多元、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青年一代对语言、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思考。
法兰克福孔子学院福剧团的剧目《年终大奖》通过一则轻松诙谐的职场故事,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心声,语言生动幽默,体现了学生在中文表达与喜剧节奏上的良好功底。
哥廷根大学嘤鸣剧社与汉堡孔子学院、汉堡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联合创作的《算法留白》是一部聚焦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当代剧,通过多媒体与现场演出结合,构建出一个科幻又深情的剧场空间,呈现数字时代的文化冲突与反思。
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阳光话剧社呈现的《谁是凶手》则是一部充满悬念与反转的推理剧,学生团队通过多角度叙述推进剧情,挑战逻辑与推理,展现中文表达与舞台表现的双重能力。
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带来的两部视频作品《戏说白蛇外传》和《千年就一回》,均由当地师生自编自演,以经典中国传说为蓝本,在幽默诠释中完成文化再创,展现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
最后来自中国上海体育大学的短剧《生日快乐》作为“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推荐剧目,以细腻的情感讲述家庭与成长的主题,聚焦亲子关系与心理变化。剧中语言真挚自然,情感真切动人,不仅展现出大学生在剧作与表演方面的专业素养,也让观众在宁静中回味家人之间最柔软的联系。
本届戏剧节不仅是一场语言学习与艺术表达的展示,更是各国青年文化交融的舞台。无论是黄梅戏的婉转动听,还是现代剧目的思想碰撞,都传递出共同的热情与文化信念。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文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让戏剧之光照亮跨文化理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