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2025年“新汉学计划”开学营(南方地区)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顺利举行。本次开学营以“互鉴与创新:全球文明倡议与新汉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题,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2025级博士和翻译硕士新生们共同参与。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处长王甬、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卢丽安、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胡文华、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吴春相、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等出席了活动。
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兼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卢丽安主持2025年“新汉学计划”开学营开营仪式,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致辞。陈志敏副校长代表复旦大学向参会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长期以来对“新汉学计划”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他寄语新生,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年轻力量,既要做到“听懂中国”,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复旦大学作为“新汉学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将与兄弟院校一同成为新生求学路上的同行者、文明交流的守护者。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吴春相教授致辞。他表示,“新汉学计划”不仅是一个学术项目,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与纽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既是学术领航人,也是同行者,会全力传授知识、搭建学术平台、激发学生潜能。他鼓励大家走出书斋、深入实践,在扎实学术训练中建立对中华文明的深层理解与真挚情感。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老生代表、南京大学2022级来华博士生班超(BANKUWIHA Etienne),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学术成长始于点滴积累”的真谛。凭借扎实积累,他出版了布隆迪首部中国学专著,成为南大首位获得“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国际学生。班超直言,自己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新汉学计划”的大力支持,更来自日复一日的踏实付出。他向学弟学妹提炼了三点经验:深耕核心方向、主动善用资源、坚守初心与过程。
“新汉学计划” 博士生项目新生代表、复旦大学2025级来华博士生白哲翔(Baravik Mikita)201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诗歌。热爱带领他不断前进,他大量翻译中国古今诗作,已出版两本译著,并用中文创作诗歌,不断加深对中国诗歌内涵的领悟和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知。他理解的“汉学”从来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中外交流的核心基础。他以“互学互鉴、拓宽视野”与各位同学互勉。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为开营仪式作总结致辞。他从开营之日恰逢孔子 2576 年诞辰引入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再介绍“新汉学计划”的品牌由来,深入阐释了“新汉学计划”的项目理念。他表示语合中心对新汉学计划的支持力度不会改变,并寄语全体学员,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论文,顺顺利利毕业,未来能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助力 “新汉学计划”实现培养青年汉学人才、繁荣国际汉学、推动文明互鉴的目标。
在专家讲座环节,一中一西两位权威专家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朱志荣教授以《从选题、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看当代汉学》为题,把学术研究的三个大问题“选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浓缩在四十分钟的讲座中,为即将进入博士研究生涯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大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魏明德教授在《“互见” 的可能 /“互鉴” 的价值》的讲座中,首先指出,文明互鉴是从欣赏“他者”开始的。他以水墨画的“可译性”,向大家展示“互见”的可能性;对比中西方对“经典”的理解,揭示两者的共通之处,倡导依托自身经验与经典对话,赋予经典跨文化的活力,彰显“互鉴”的价值。
下午,同学们开展分组互动交流。大家围绕“个人研究方向与计划”“研究可能面临的困境与瓶颈”“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研究”“人工智能将带来哪些挑战”“汉学研究如何推动文明互鉴”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不仅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和学术困惑,还相约未来开展合作。
分组讨论结束后,在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胡文华主持下,各小组代表依次登台发言,报告本组讨论共识。代表们的发言既有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可行性的考量,也有对人工智能与新汉学研究关系的严肃思考,还提出汉学研究跨越语言文化的隔阂、搭建起文明沟通的桥梁的期许,充分展示了这一批青年学者的热情与潜力。
活动最后,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胡文华做总结发言。她对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的深厚友谊与悄然萌发的合作可能深表欣慰,希望大家以今天的收获为起点,在“互鉴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新汉学注入鲜活内涵,为文化交流架起坚实桥梁。
本次“新汉学计划”开学营(南方地区)不仅是一次短暂的相聚,更是“新汉学计划”学子们开启高质量汉学研究与人文交流的新起点。未来,我校将持续发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源优势,为“新汉学计划”搭建更多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交流平台,同时联动周边兄弟高校,形成区域协同育人合力,为推动汉学研究创新、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