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举办首场“健康中国2030“系列讲座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4-07-30浏览次数:10

7月19日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成功举办首场中国社会保障系列讲座:“健康中国 2030”。当天的讲座由医学及健康领域专家、医疗产品企业高管弗尔克.穆勒(Volker Müller先生主讲。此次讲座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医疗行业以及对中德健康体系感兴趣的公众的积极参与



作为长期在中国工作过的德国医疗器械专家,穆勒先生首先指出,改善 14 亿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正在推进实施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全面系统的健康规划纲要。健康不再限于医疗保健,而是朝着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延伸中国已经详细制定了到2030年需要实现的各项目标。



在讲座中,穆勒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国和德国各自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医疗系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从1950年人均寿命40岁到2021年提升至78岁,这一成就反映了中国在改善国民健康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接下来,他对比了中德两国在医疗支出方面的数据,以及两国医疗服务内容百姓就医习惯在医疗服务方面,中国结合了传统中医、西医和现代医学传统中医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据重要位置。中国患者习惯于去医院就医,即便是小病也常常选择去大医院德国则在诊所和医生数量方面略有不足,但医院资源的管理更加高效。

他还谈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管理,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降低成本。保险覆盖约95%的人口,采取了缴费制度,其中大部分由雇主支付,雇员只须支付较小部分。中国在医疗保险方面借鉴了不少德国的经验,目前同样面临资金筹措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资金来源与成本控制这个主题上,中国医疗系统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和个人支付。为控制成本,中国采取了包括加强基层诊所建设、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等措施。德国的按病种付费系统(DRG)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存在手动计算成本、易受操控和工作量大的缺点。

中国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旨在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普及、健康预防和体育活动来提升国民健康。2030年的目标包括将吸烟率降低至20%以下、5.3亿人参与体育运动、慢性病死亡率降低30%、每千人超过3名医生,以及患者自付费用低于25%

 讲座最后,穆勒先生探讨了中德在医疗领域的合作潜力。德国在医疗器械制造、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以及居家护理和养老服务方面具有优势而中国在患者数量、低成本结构、电信技术(如5G)和人工智能方面具有优势。通过结合两国的优势,可以在医疗、教育和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