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上海召开,许琳主任和国家汉办高级顾问阿克曼先生在会上明确提出:孔子学院不能再做“包饺子”学院,要走向专业化,要成为学术研究、高端文化活动和专业汉语教学的海外中国文化推广机构。值得欣慰的是,这正是汉堡孔子学院给自己确定的目标——“要做就做最专业”。目前汉堡孔子学院基本上实现了这个目标。语言教学采用适应德国人的考核标准和教学方法,在全德国孔子学院语言教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几个常规文化项目固定为汉堡和北德地区的知名品牌,受到汉堡市民和市政府的关注。市长奥拉夫·肖尔茨(Olaf Scholz)先生在2016年新年招待会的致辞中特意讲到:“汉堡与上海是30年的姐妹城市,汉堡有孔子学院作为最重要的中国文化机构。”每年的第一季度,是孔子学院最忙碌的时候,举办各种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今年也不例外。如果说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那就是今年的活动更为密集,更加高端和专业。
2016年1月,汉堡市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莱辛戏剧节”。从2015年起,汉堡孔子学院成为“莱辛戏剧节”的重要合作单位,为把中国话剧搬上德国舞台,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去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孟京辉受邀参加“莱辛戏剧节”,带来他导演的话剧《琥珀》,受到德国观众欢迎。2015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茶馆》在Thalia Lessingtage剧院上演,场场爆满。演出结束,主要演员濮存昕、冯远征光临孔子学院,向德国观众讲述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人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成就。为此,德国各大媒体,包括电视台和中德文报纸,争相隆重报道,一时掀起热潮。
1月28、29日,上海话剧院带给汉堡“莱辛戏剧节”的是《乌合之众》。这是一部与《茶馆》风格完全不同的当代话剧。至于二者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同样引起了德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再次爆满。汉堡孔子学院担任翻译,并组织“座谈会”。演出之后的“座谈会”开始于20点30分,结束于22点30分。期间,德国专家和观众,与《乌合之众》的编剧和主要演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中国当代话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审美特征。“座谈会”结束之后,德国观众围着中国演职人员继续讨论,直到午夜时分。
图一:上海话剧院《乌合之众》演出之后的“会谈”
2月10日,中国歌剧舞剧院接受汉堡“中国之旅”、孔子学院等单位邀请,来到汉堡,为德国民众献上一台精彩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向来以音乐欣赏水准高端著称的德意志人民,对来自中国的民族音乐报以极大热忱,价格不菲的票价和滂泊大雨没有阻挡他们来听音乐会的脚步。汉堡市区音乐厅座无虚席,像之前的三次话剧演出一样,几乎是清一色的“洋人”听众,华人所占比例极小。以《花好月圆》开始,至中国民族乐器合奏《皇帝圆舞曲》结束,历时2个小时,德国听众始终处于“亢奋”之中,时不时用掌声为舞台上的演奏击节打拍,台上台下心灵相通,中国民族音乐在汉堡找到了知音。
图二:汉堡,“中国新年民族音乐会”
2月20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梵乐团”受孔子学院之邀,在汉堡议会大厦(CCH)上演“中国佛教音乐会”,为汉堡的“中国春节系列活动”增添光彩。大相国寺,这座千年古刹,其“梵乐”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流传七八百年的《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是古老的工尺谱,有近百首乐曲,此次演出其中最著名的7首,包括宋代《锁南枝》、元代《白马驮经》、明清《普庵咒》、民国时期的《俺嘛呢嘛咪吽》,以及当代的《相国霜钟》、《望江南》和《小华严》等。梵乐团总监慧圆法师担任主持和讲解,孔子学院的斯蒂芬先生做现场翻译,加深德国听众对中国佛教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图三:佛教音乐会
2月21日,一年一度的“中德元宵节联欢会”在汉堡豫园举办,将“中国春节系列活动”推向高潮。上午10点,由孔子学院和汉堡佛教学会合办的“佛教音乐workshop”为“联欢会”拉开序幕。30多位对佛教音乐有兴趣的学者和音乐人参加了会议,就中国佛教音乐展开讨论。中午13点,workshop圆满结束。
图四:中德元宵联欢会,彩灯
下午15至18点,进入第二阶段,“游园”活动。豫园的廻廊挂满色彩缤纷的灯笼,以“中国”为主题的灯笼彩绘出自100多位汉堡中小学学生之手。早在一个月之前,孔子学院将没有图案的纸质灯笼邮寄给各中小学,有兴趣的学生在灯笼上进行绘画创作。2月21日这天,学生们带着自己绘制的灯笼来到豫园,亲手挂在豫园的廻廊上。凡参加绘画的学生均有纪念品,优秀者获得额外奖励。
汉堡豫园的四个大厅同时上演节目。绿波廊的一楼“汉堡厅”是“中小学生文艺表演”,来自汉堡6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和“中德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了中国歌曲、舞蹈、诗词和寓言故事;二楼“上海厅”有太极拳、舞狮子等精彩表演。湖心亭的一楼“易北河厅”坐满了中国棋类爱好者,金发碧眼的德国人民着迷于中国象棋、围棋和麻将;二楼“黄浦江厅”有茶艺表演,同时展出大相国寺方丈的书法作品。联接绿波廊和湖心亭的长廊里,挤满了小朋友,他们在跟着孔院志愿者学习中国剪纸、写中国字。
晚上19点30分至21点30分,“蛋壳”摇滚乐队接受孔子学院邀请,在汉堡豫园举办“中国摇滚之夜音乐会”。这群年轻的乐手是中国留德学生,表演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带动着德国观众一起载歌载舞,忘情地沉浸于中国摇滚音乐之中。
图五:中国摇滚之夜”
22点,“中德元宵节联欢会”在摇滚音乐狂欢中落下帷幕。这一天从上午至晚上,络绎不绝来到豫园参加“联欢会”的汉堡市民突破1000人。“中德元宵节联欢会”已经获得了德国人民的认同和信任,成为北德地区最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联欢活动。
图六:“中德元宵联欢会”,吟诵《诗经》
图七:中德元宵联欢会,舞狮子
2月29日,新年第一期“茶楼文学”请来了著名戏剧家过士行先生和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博士。过士行先生现任中国国家剧院专职编剧,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编剧“闲人三部曲”(《鸟人》、《鱼人》、《棋人》)、《坏话一条街》、“尊严三部曲”(《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回家》)等颇具影响力的话剧作品而享誉剧坛。进入新世纪以来,过士行的作品接连被日本、法国、挪威等海外剧院搬演。陈平博士是一位研究中国戏剧的学者型文化官员。去年,他主编、翻译的《中国新戏剧》(德文版)在德国出版,收有过士行的话剧作品《青蛙》。这次,两位文化名人相聚在汉堡豫园,一起为德国观众解读中国当代话剧。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王竞博士,担任主持和翻译。王竞博士定居汉堡,1980年代末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后来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翻译家。除此之外,汉堡话剧院的两位青年演员,现场朗读和表演了《青蛙》(德文版)片段。整个活动自始至终,无论是讲解、翻译、表演和对话,每个环节皆扣人心弦,引起德国听众的共鸣。活动结束,一位德国著名戏剧家当场签约,买下了《青蛙》的演出版权。
图八:著名剧作家过士行、文化参赞陈平,对话《戏剧乃大!》
3月16日,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丹·布朗”的麦家受邀來到汉堡豫园。这是他“德国之旅”的第一站。众所周知,麦家是最近几年中国最畅销的小说作家,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火爆。电视剧有《解密》、《风语》、《暗算》、《刀尖上的行走》等,电影有《风声》和《听风者》。居住在汉堡的德国汉学家白嘉琳(Karin Betz)女士翻译了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去年秋季在德国出版。本月汉堡孔子学院的“茶楼文学”节目邀请到麦家和白嘉琳就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影响展开对话,王竞博士担任主持和翻译,汉堡话剧院的青年演员现场朗读了《解密》(德文版)的一个片段。此次活动的成功表现在,书店老板所带的几十本《解密》(德文版)无法满足热情的德国听众,很多听众因为没有买到书而深表遗憾。
图九:麦家在汉堡孔院
2016年第1季度已经过去,短短3个月中,汉堡孔子学院除了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照常进行之外,成功举办了8次重大文化活动,包括2场话剧和座谈会、2场大型音乐会、1次“workshop”、1场小型摇滚音乐会、2次中国著名作家与德国读者对话,内容涵盖戏剧、音乐、文学和学术,可谓异彩纷呈。像以往一样,汉堡孔子学院从来不缺少观众,而且几乎全是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在德国人中间传播中国文化,举办“高端、专业”的文化活动,这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
文/李楠 汉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