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华京剧苑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广国粹京剧方面成绩斐然,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中方教师袁建民与其合作也功不可没。本报主编兼记者日前以笔谈的形式,采访了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中方教师袁建民。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和德华京剧苑合作的?
袁建民答(以下简称答):那是2013年6月9日,我们一起参加了在法兰克福的中国公园由当地华人界、妇女界举办的“为国内雅安赈灾义演”的活动,我当时和德华京剧苑顾裕华、董亚平等一起演出。从那时起我们的合作就开始了。
问:你们一起合作演出了多少场?
答:本人已经参加十几场演出了。除了刚才提到过的“为国内雅安赈灾义演”以外,还去过利德巴赫市(Liederbach)、波恩市(Bonn)、莱沃库森市(Leverkusen)、巴登洪堡市(Bad Hombrug)、美因兹市(Mainz)、海德堡市(Heidelberg)等地演出。在法兰克福市演出的场次就更多了。比如说在《华商报》主办的2004年春晚中我们一起演奏二胡。就在2014年6月28日我们还一起参加了法兰克福“国际多元文化节”演出。总之,德华京剧苑的大部分活动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问:你在演出中干什么?
答:既伴奏,也演奏,有时还扮演京剧角色。
问:目前孔子学院与德华京剧苑有哪些合作形式?
答:我们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谈到的一起参加演出是第一种形式。二是德华京剧苑每月在我们孔子学院举办“京剧公开日”活动,都由我接待参加。三是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德华京剧苑的演出。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汉斯已经多次在重要的京剧演出中担任串戏的小丑。另外,每年春节孔子学院的“春晚”,总是会邀请德华京剧苑献演的。还有,我为德华京剧苑写报道、写论文、管理网站等等。
问:听说德华京剧苑请您写了一些报道,是吗?
答:是的。因为2013年11月9日晚,德华京剧苑和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携手在巴登洪堡市戏剧厅演出短剧获得成功。我写了一份报道,既总结了演出的收获,分析了成功的原因所在,还在本土化、培养青年人才、有计划加强训练、有针对性地加强剧本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份报道受到了德华京剧苑成员的广泛好评,他们觉得非常有价值,对京剧苑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以后很多活动的报道,他们都委托我写。除此之外,我还为德华京剧苑撰写了论文《探索在德国推广京剧之路》。
问:那您认为在德国推广京剧,最应该注意什么?
答:京剧要想实现本土化,其表演形式必须适应德国人的娱乐心理和欣赏习惯,也就是说京剧必须入乡随俗。这就需要对德国人的娱乐心理和欣赏习惯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制定采用适当的在德国推广京剧的策略。
问:你认为德国人会喜欢京剧吗:
答:京剧是中华文化国粹。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绝大多数德国人对外来文化持欢迎态度。德国观众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外国的艺术作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德国观众听不懂京剧唱腔和道白,但京剧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美好的感觉。
问:你觉得有什么方法让德国人喜欢京剧?
答:一是语言。在新编剧本对话中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采用德语道白,增加动作、音乐和锣鼓。老剧目的对话可以部分采用德语道白。
二是让观众亲身体验。在正式演出之前,设计一些互动活动,每次让德国朋友学一点简单的京剧技能。比如说:画脸谱、做兰花指、学造型,等等。
问:看得出来,你对德华京剧苑投入很多。你在孔子学院还要上课,忙得过来吗?在工作上有冲突吗?
答:开展文化推广是孔子学院中方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很多演出都是业余时间,排练都是在晚上和周末进行,对上课没有影响,就是比较辛苦。
问:你既爱好,也懂行,你们的合作一定非常愉快。
答:是的。德华京剧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演员们素质很高。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有时侯感到很累,但是,在德国推广国粹——京剧,我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