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和外事处组织下,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法语)的协助下,举办了“中国日”“复旦日”“孔子学院日”活动。复旦大学欧洲中心主任、经济学院丁纯教授,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潘锐教授,悉尼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骥副教授,以及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一楠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云翔分别在三校作了主题演讲。参加活动的还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郭鹏老师、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嘉俐同学等。
丁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新常态下深化中欧合作》,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欧洲通缩背景下双边贸易交往现状与特征,投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介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容克计划对接等合作情况和现有挑战后,阐述了深化双边合作的必要性和前景。
潘锐教授的演讲《中国新经济外交》指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转向是转向经济外交,即服务于中国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海外投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外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近年来展现了新气象。潘锐教授在演讲中还着重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进行了分析。
严锋教授的演讲《新媒体中的中国新文化》介绍了新媒体为中国文化的景观所带来的新变。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际交流和交往的形式,让人的精神和思维形态发生变化,推动了网民的参与意识,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活跃。
张骥副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一带一路”与中国新外交》。张骥老师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的发展状况与最新进展,从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中国国际角色、国际责任转变,公共产品与治理方式供给的理论视角,阐述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其产生的国际国内影响及带来的中国外交的转型,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同时指出,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两翼,在注重互联互通、产业合作、金融汇通的同时,要加强文明对话、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这是中国新外交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学生交流环节,刘一楠和张云翔同学分别作了《中国青年的创业创新》和《共同责任:青年交流和全球治理》的主题演讲,分别介绍了中国青年的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和全球治理背景下青年人文交流如何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肩负责任应对全球挑战。
演讲引起了听众们的积极互动,老师同学们也围绕着讲座的核心概念、以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对听众们进行了解答。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们还针对每个报告人的内容一一作了点评。
郭鹏老师向师生们介绍了复旦大学、英文课程项目以及留学复旦的招生报名以及各种奖学金申请等情况。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十竹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立中先生,现场展示了中国的木刻水印技术,大家也得以当场操练,并可以收藏自己水印而成的作品。陈嘉俐同学为大家演奏了琵琶曲“金蛇狂舞”等,引来阵阵掌声。优美的琵琶乐曲引起当地学生的热情,一位拉小提琴的女生当场向陈嘉俐同学请教琵琶演奏指法,两人就中西弦乐的不同技法进行了友好交流。
每场活动结束后,分别访问了所在大学的孔子学院并就孔院工作作了交流。
9月29-30日,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还参加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语区)欧洲研究所、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欧关系研究研讨会。10月3-4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志敏教授、朱杰进副教授和丁纯教授参加了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区)在布鲁塞尔艾格蒙宫主办的“中国-欧盟外交关系45周年:比利时作为中欧关系的枢纽”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比利时与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比荷卢三国经济联盟与中国:地区层次的合作”、“中欧关系中的比利时”、“多领域的中比关系”、“未来45年的中比关系”等多个议题。
丁纯教授与陈志敏教授最后还参加了BASES()工作会议,会议就BASES去年的活动、华为资金使用情况、网站建设、明年活动计划及相关合作的提升进行介绍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