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亮相第七十五届法兰克福书展并举办系列活动

发布者:龚璇发布时间:2023-10-30浏览次数:10

当地时间20231018日,第75周年法兰克福书展拉开帷幕。起源于1949年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被誉为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来自全球出版业的专家与来自科技行业和相关创意产业的合作伙伴在此会面,新的合作和商业模式由此诞生。同时,书展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从传统纸质书籍到数字阅读,从小说到儿童读物再到科学数据库,书籍类别包罗万象,因此也被誉为世界文化风向标


会展中心广场中央大帐篷演讲厅


今年正值法兰克福书展75周年,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参展商带着最新各类出版物前来参展,吸引了超过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和7000家媒体。为期五天的面向专业领域和公众的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展会不仅是阅读爱好者的天堂,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沙龙更是不同文化、观点、信息交流的渠道。书展期间,围绕文学翻译、儿童读物、气候变化、出版业发展等议题,举办了2600多场相关研讨活动,还展示了播客、有声读物等媒体发展趋势。

 

孔子学院展台吸引了大批观众


与往年一样,今年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在教育文化展厅显要位置上精心布置了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展台,还增设了现场书法展示环节,吸引了大批来自德国各地及欧洲其他国家观众前来观赏、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还邀请多名中德文学专家学者、译者以及德国知名出版社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及线下读书会和研讨活动。


展台上展示中国书画


在展台推介孔子学院之外,法兰克福孔子学院还在歌德大学主校区、书展演播厅以及书展官方提供的其他平台上举办了一系列中国文学推广活动。


杨治宜教授与中国作家对话活动现场


1020日上午,孔子学院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合作,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主校区举行了新时代文学——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论坛,邀请歌德大学汉学系杨治宜教授与中国作家祝勇、张楚、范稳、弋舟以及德国翻译家郝慕天(Martina Hasse)展开对话,四位中国作家谈论了他们的写作生涯、文学思维和文学形式的创新。 此外,他们还讨论了如何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寻找自我的文学领地。 中国文学翻译家郝慕天从翻译和出版的角度丰富了讨论内容,并对部分参会作者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王竞与翻译家卡琳贝茨和马克赫尔曼对话


20231020日,在会展中心的翻译中心举行了主题为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与传播对话活动。中国图书市场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但中文译本并不总是能轻松找到新读者。 译者如何向德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他面临着哪些挑战?翻译家卡琳贝茨(Karin Betz)和马克赫尔曼(Marc Hermann)在王竞博士的主持下讨论了相关问题。


约翰尼厄尔凌(Johnny Erling)介绍中国取得的成就


20231021日下午,在法兰会展中心的演播室里,法兰克福孔子学院邀请德国资深记者兼中国问题专家约翰尼·埃尔林(Johnny Erling)向听众讲述了自己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题目是“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强国的”。1972年德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世界已经完全不同:在冷战中期,西方世界和中国寻求接触和和解,以应对共同的敌人苏联。他指出随后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崛起的过程中决定性的几个转折点。首先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国际资本和西方先进技术,这使得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用足了后发国家的优势,其次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国家和人民都积累了财富,成为今天产业体系完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经济强国。他分析说,2013年以来的十年里做出的一些决定对于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至关重要。最后,他指出德国应该继续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双边合作已经涉及多个领域,如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前沿技术领域。


张丽佳介绍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


紧接着进行的是旅英中国作家张丽佳作品发布会: 《从火箭制造到文学创作!——社会主义好!》。出生在南京的作家张丽佳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军工厂做了工人,她的母亲坚持要她接手他们的铁饭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但张丽佳想成为一名作家。在那个比较封闭的年代,她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想见自己想见的人,穿自己想穿的衣服,读自己想读的书。 于是,她离开工厂考入大学,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毅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展会中心广场


1022日,为期5天的75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落下了帷幕,法兰克福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展示活动以及中国文学作品推介活动也圆满结束。法兰克福书展无疑为孔子学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一年一度的书展是孔子学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孔院最繁忙、活动最密集的时期,孔院的全体员工通过周密细致的策划和团队分工协作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书展活动任务,从而再次向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读者和观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艺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