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至3日,第六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在法兰克福市金特林根(Haus Sindlingen)小剧院成功举办,本次戏剧节由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主办。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的孔子学院和文化团体带着各自精心准备的节目参加了今年的戏剧节。时隔三年之后,戏剧节活动又可以线下举办,新老朋友们又聚在一起共同切磋舞台表演艺术,大家都感到无比兴奋。为保证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现场的表演团体和观众也能参与活动,本次戏剧节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所有节目同步在线直播。
7月2日上午,活动拉开序幕,主办方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分别致辞,向前来参加戏剧节的新老朋友表示感谢和欢迎。随后,主持人宣布戏剧节正式开始。
孔子学院邀请到德国中国曲艺家协会刘辉博士为演员们举办主题为“中国地方戏曲和曲艺舞台表演艺术特点”的中国艺术讲座作为开场。通过讲座,大家学到了戏曲和曲艺基本知识,收获了表演上的启发,了解到可以从二人转学“喜”,从淮剧学“怒”,从越剧学“哀”,从评剧学“乐”,从快板学“韵”,从沪剧学“齿”,从黄梅戏学“合”,从评弹学“柔”等戏剧表演知识。
刘辉博士作“中国地方戏曲和曲艺舞台表演艺术”讲座
当天下午,大家期待已久的舞台表演节目正式开演。第一个节目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福”剧团录制的表演视频《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经典剧目,该剧叙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识同窗梁山伯,最终却无法结下姻缘的爱情悲剧。学生的作品选取了该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将其改编成了两幕剧,主要演绎了祝英台说服其父,女扮男装,出门求学,并在求学路途上结识了梁山伯,结伴同行。为了完美演绎这段故事,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来到法兰克福市中国花园操练,准确把握剧中的经典台词,反复推敲每个词语的发音和表演细节,最终录制完成这段富有想象力的表演视频。节目受到观众们的喜爱,表演获得成功。
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福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表演演员上场谢幕
接下来的上场的是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系嘤鸣剧社带来的《你好,陌生人!》。这是他们的一部原创话剧。剧情围绕养狗人和他的宠物狗遭遇网络霸凌的事件展开,作品探讨了网络暴力、动物权益、自由、孤独、背叛、理解等多个主题。创作者希望唤起民众,自觉反省——我们分别是以一种什么身份出现在网络世界里的呢?受害者,施暴者,还是吃瓜群众?他们的表演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系嘤鸣剧社:《你好,陌生人!》
第三个节目是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孔子学院阳光话剧社展示的视频表演:《新倚天屠龙记》。武侠小说是中国武术派生的文化产物,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而金庸的作品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话剧社的《新倚天屠龙记》表演基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以小说里的故事为主线,增加了趣味、诙谐的元素。话剧社成员与老师共同努力,一起钻研剧本,翻译台词,准备道具,录制视频,编辑视频。学生们的表情、语言和动作,配合音乐、幻灯片、戏服、道具,丰富了画面感,最后呈现富有个人特色的表演。
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孔子学院阳光话剧社:《新倚天屠龙记》
观赏完精彩的表演视频后,来自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评剧团登台献上了两部经典剧目:《花为媒》和《刘巧儿》。盛装出演的演员们在传统民乐的伴奏下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不凡的功底,身段优雅,唱念做打有模有样。特别是刘巧儿扮演者唱腔优美,念白清脆,动作活动轻盈,看得全体观众掌声不断。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评剧团:《花为媒》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评剧团:《刘巧儿》
接下来,第三次参加戏剧节的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带来了他们精心准备的四部作品:孔院本部中级班表演的《新白娘子传奇》,高级班表演的《都挺好》,以及列日商学院中文系三年级表演的《戏精导航》和《一心不能二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戏精导航》中,学生一人分饰两角,抓住了角色的特征,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列日孔院师生从选题、排练到录制视频精心准备的作品为戏剧节增色不少。
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表演视频:《新白娘子传奇》
近年来,法兰克福孔子学院还与上海大学生话剧节建立了合作,并邀请国内大学生通过线上形式参加欧洲大学生中文戏剧节。今年上海话剧节组委会推荐的节目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表演视频,题目是《看书的“多思” (Overthinker)》。本作品以“想太多”(思维反刍、精神内耗)的表现之一——对过去事件的不断回想、反刍、评价为主要内容,利用重复的手法,通过对事实内容的不断畸变和严重夸张来展开,将舞台空间设定在主角的大脑中。当惬意看书的秦多多、胡思思遭遇不合理想法的不断攻击,长期被想法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他们,能否摆脱不合理想法的束缚,重新回到看书状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宰,与想法和谐相处呢?
戏剧节表演环节的最后节目是特邀嘉宾吉森大学应用戏剧学的硕士生高音符带来的表演:木兰们。木兰是中国文学中著名的女性形象,木兰变装替父上战场的故事深入人心。她的表演《木兰们》以中国女性主义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自我探索,开启了她与花木兰的对话:作为一个女人,我该如何解放自己。表演者独自以体操夹杂武术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示的高难度表演立刻征服了台下的观众,观众报以阵阵掌声。
高音符:《木兰们》
7月3日上午,孔子学院邀请来自奥地利的表演艺术家马丁•穆利亚(Martin Muliar)为参加本次戏剧节的所有学员举办了一场戏剧表演工作坊:“戏剧专业的热身练习”,这也是本届戏剧节的最后一项活动。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电影荧幕上的经验丰富的表演家,穆利亚先生借助各种小游戏,让所有参与者很快活动了身体,更是瞬间调动了大家的情绪,让大家带着极大的热情和乐趣随着他的节奏一步步练习基本舞台功。他的热身练习包括了五部分:接力游戏、室内漫步游戏、即兴表演的基本要点、非语言交流和基本呼吸技巧。
马丁•穆利亚:工作坊
至此,本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圆满落下帷幕。参加戏剧节的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不但锻炼了汉语能力、提高了汉语水平,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理解,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参演的每个团体都对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提供这样的平台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准备好更优秀的作品参加明年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
参加戏剧节人员(部分)合影